2020-02-12 閱讀量:
目前,北京3600多家公立醫療機構正在同步進行改革,力求全面破除“以藥補醫”機制。
醫改后,北京實施藥品陽光采購,向所有藥品生產企業公開藥品質量信息,動態聯動同廠家、同品規藥品的全國省級藥品集中
采購最低中標價格,并在陽光采購平臺予以公示。而所有在京公立醫療機構則要全部取消15%的藥品加成,實施零差率銷售。
切斷了醫院原來的經濟來源之一對各方都有哪些影響?醫改的本質又是什么?
讓我們一起來聽聽白巖松怎么說~
醫改在于醫生角色的轉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國務院醫改辦公立醫院改革咨詢專家江宇指出此次醫改目的就是為了轉換醫生角色,從過去靠
藥品收入補貼自身收入變成靠醫療服務補貼。
他表示,醫事服務費是對公立醫院取消藥品加成之后綜合成本的補償,它包括醫院運行成本的方方面面,并不是和醫生收入直
接掛鉤。醫生的收入還是要根據技術水平、醫療服務量、服務質量、患者滿意度等經過綜合績效考核后來確定。
此次改革中,435項醫療項目價格有所調整。藥價、檢查費的降低,但中醫、護理等體現醫護人員技術勞務價值、技術風險大
的項目價格得到提高。江宇表示,改革后不同患者、不同項目價格有升有降,但總體負擔保持穩定。
切斷醫藥關系,醫療行為回歸醫學本身
事實上,北京有5家三甲醫院已率先進行了5年的醫藥分開改革試點,其中北京朝陽醫院在試點改革中不僅取消了15%的藥品加
成,而且對醫藥成本管控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北京朝陽醫院理事長封國生表示,改革后合理用藥的水平大大提升,不合格處方由過去的7%降到了0.01%以下。5年試點,朝
陽醫院門診次均藥費下降了21%,住院次均藥費下降了36%。5年時間,5家試點醫院的藥占比從2012年的43%下降到2016年的
33%,降幅達10%。
江宇指出,此次醫改的中心詞是“回歸”。醫生回歸到白衣天使而不是賣藥的商人;藥品回歸到治病的角色而不是醫院用來盈
利的工具;公立醫院回歸到公益性質,而不是逐利的企業;醫療行為回歸到醫學本身要求。
另外,北京社區醫院藥品陽光政策出臺之后,藥品種類有所擴增,可以滿足社區居民常規用藥需求。同時,高血壓、糖尿病、
冠心病、腦血管病等四類慢性疾病患者,符合條件的,在社區醫院就診可以開出2個月的長處方。
此次改革通過醫保報銷政策向社區醫院傾斜,患者在社區醫院的個人負擔會明顯低于大醫院。
江宇談到,改革后社區醫院會成為更多患者的首選,而只有引導大量患者在社區醫院就診,分級診療才可以順利實現。